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末风暴 > 六九八、自此永昼无长夜(二)

六九八、自此永昼无长夜(二)(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事情别人不知道,任淑华倒是清楚,因为她看到兄长的信中说,他的连长方襄便是这样当上连长的。她兄长几乎每封信里都提到这个方襄,学问大,本领强,又照顾他们这样普通士兵,虽然年纪比她兄长还小,可在她兄长心中,似乎比起当今的天子还要亲切。

“第二个则是研究院,而研究院里最受欢迎的就是电力研究所,想想看,天上雷公电母的本领,咱们凭着实学也能掌握,让这电为咱们效力。只不过电力研究所招的人少,每年最多就是招百余人,实在太少……”

即使每年百余人,若加上自己培养出来的,电力研究所也已经囤聚了近两千名华夏最聪明最出色的年轻人。也正是他们全力以赴地拼搏,才在方其义的领导下,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完成了电力的研究与实用化进程。华夏民族从来不缺少聪明人,当这些聪明人将自己的聪明与迫切推动自己国家民族进步的念头结合起来后,便会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蒸汽机是如此,电力同样是如此。

正听着夜校女师谈中等学堂的事情,外头突然稍稍嘈杂起来,不一会儿,几个华夏军士兵进了屋子,看了看周围,见都是一些来夜校的女工,有些不好意思地迅速退了出去。

但没多久,又是几人走了进来。

这其中意味着什么?

以后她们上夜校时,不必再点着熏人的油灯,不必担心会看坏眼睛,甚至只要愿意工厂的工人夜间也可以继续上工,机器可以不知疲惫地运转。

天下再无长夜了。

对于这些给黑夜带来光明的人,原本任淑华与明惠是相当讨厌厌恶他们的蛮横,厌恶他们的无礼,但现在不同了。二人对他们都生出一股敬仰,在进入夜校之时,都是小心翼翼地,生怕吵醒了他们。

院子里很短的时间内便响起了一片鼾声,这些人当真是累极了。两人每经过一个,任淑华就会小心地打量着他们的脸庞,这些人大多数都很年轻,年长的最多也就是二十余岁的模样年轻的甚至只有十六七岁。他们一个个都睡得甚为香甜,幸好对于上海来说,九月初的天气还算是很热,睡在院子里,不会凉着。

“咦,皇后,校长!”

方子仪被众人认了出来,而那名夜校女师还认出了俞莲,不由得惊讶地叫出了声。

女工们也有认出方子仪身份的,一个个福身行礼,也有学着男人做揖的,方子仪微微颔首还礼,笑眯眯地抬头看着顶上的灯。

“果然如官人所说,一个灯便可照亮一间屋子,多装几个灯,这间夜校教室便亮了。所有的学校,都当配上这个,这样学生眼睛便会好得多……”

俞莲拿着本书,看了看书上的字,高兴地回头对方子仪道。

夜校是上海最先亮起灯光的地方开课之后,所有来参加夜校学习的工人无论是女工,还是另一个院子里的男工,都对自己头顶象个葫芦一样的灯极感兴趣,与至于没有人专心听课。莫说是他们,就连那授课的老师也失去了平时的激昂,说着说着,眼睛就会往头顶上跑,到得后来,她干脆停下识文断字这些基础课程,开始给这些女工们说起头顶上的电灯的原理来。

电灯的原理很简单,高温发光,可是要做到这一点,无论是稳定的电源,还是真空的灯泡,都是经过了几百、几千次试验后的结果。电力的研究在新襄开始得很早,十几年来对它的投入也极为巨大,现在终于开hua结果。

那夜校女师虽然知道灯泡的原理,可是对如何发电、如何让灯泡里的灯丝高温却不燃烧不甚了了,面对下边女工们千奇百怪的提问,很快她就招架不住。不过她是有经验的,便开始岔开话题,提到这些搞电力研究的人来。

“在新襄中等学堂,每届学生毕业之时,都会面临如何择业的问题,不过与别人愁着找出路不同,中等学堂的学生是愁着出路太多,不知选哪个好。但是有三个去处,如果来挑人的话,我们是想都不想就去的。

第一个自然是华夏军,可惜,能进华夏军的都是平时表现就极出众物,他们进去之后,先当两年的兵,然后便可以入军校培训一年,出来便直接是连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