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末风暴 > 三六九、华海宴平江河清(五)

三六九、华海宴平江河清(五)(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自然,造船另一个急需的是材料,也就是木材。俞国振高价向安南各方势力购买木材,然后经水路拖到窑场进行烘干处理,充分利用铁坊的窑温,这就可以为制造海船提供充足的材料。另外,大量使用铁钉、铆钉,也算是造船工艺上的一个进步吧()。

同时铁器工坊开始研制钢制龙骨,为下一代战舰做技术储备。

俞国振并不知道所有的技术细节,但他知道技术的发展方向,知道大致的外型,手中有一批经过他点拨后可谓这个时代最强的能工巧匠,又有充足的资金给他们去折腾,因此很多时候,他都可以提前进行技术储备。

扩充海军之外,便是针对此次京畿之战进行总结。虽然此前小规模低层次的总结,已经在各队各营之间进行过了,但全面系统总结还没有进行。针对此战中的经验教训,最终总结出三条非常重要的经验:首先是虎卫的火器优势必须尽可能增强;其次是有炮兵相助的火器部队拥有极大的优势,故此虎卫中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炮营;再次不可忽视冷兵器的作用,但虎卫原先一枝火枪一柄长刀的装备,在实战中显得有些累赘。

这三条经验汇集于一处,还是进行武器改进的意思。经过实战反复使用之后,虎卫对“虎卫乙”型火枪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意见,比如说重量还嫌过重,比如说火绳的成功点火率只有一半左右,战场之中需要频繁更换等等。

“昨日便想来了,但昨日刚到,杂务太多,只能今晨来看看……道长的气色不错啊。”

来找癸泉子,很重要的原因是想问一下他的生物分类工作做得怎么样了,癸泉子的这个工作要是完成了的话,那么下一步就是为学堂编一套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生物科目教材——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而生物科目对于农牧渔这三者合并的大农业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这里,也见到了宋应星,除了宋应星之外,还有好几个和他们一起来此的“名士”。在锻炼运动之余,众人免不了谈论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俞国振有意引导之下,这些话题全都是围绕着民生展开的。

万时华一直在冷眼旁观,看到那些原本和他一样饱读圣贤书的,如今为了三两斗米的增产而面红耳赤,他心里既有些鄙夷,同时又有些羡慕。

“为什么在孔孟的话语里,找不到新襄这样的一个怪异地方,为什么新襄这样的富庶康乐之所,却几乎没有孔孟礼仪?”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万时华有些时日了,而且还将继续困扰下去()。他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心态,已经从最初想用孔孟之说驳倒俞国振在新襄推行的这一套,转变为如何用孔孟之说证明俞国振的治政之策了。

从京畿回到新襄,对俞国振来说,只是从一个战场转移到另一个战场,他要关注的事情极多,首要的事情,便是给前去经营耽罗的将岸派去援军。除了“华清号”之外,他另外组织了四艘大福船北上,这些福船的帆具也经过改造,速度有所提高,因此跟不上抢风也能达到八节航速的华清号。因此,华清号载着五百六十名水手和海军,由俞大海率领先期北上,四艘大福船则由罗九河指挥,载着另外三百名水手和海军北上。

俞国振给他们许诺是稳定了对耽罗的控制之后,便给海军扩军,渔政局的战斗人员,至少要扩大到三倍,也就是三千人的规模。

不过要扩充海军,首先要扩充船场。龙门船场已经有正式的工匠四百七十九名,但这个数字俞国振仍然觉得不够,他已经决定从两个渠道增加船场工匠数量。第一是学徒培养,从各个工坊挑选十五岁以上聪明伶俐的少年到船场充任学徒,这些学徒工享受正式工匠一半待遇,而正式工匠采取定级制度,他们每带出一名学徒,便可以升一级,其个人待遇增长五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原本每月薪金为二十两银子的船匠,若是带出五个徒弟,他们的薪金就直接涨到四十两!

另一个渠道则是招募,二十两一月的待遇,对于船匠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要知道自从虎卫扩军之后,一个普通士兵一个月是十五两,伙长一个月的待遇也只是二十两——当然,对于虎卫来说,他们的收入是纯得,不象船匠或工人,还要用收入支付自己的生活费用,更重要的是虎卫都知道,他们今后的发展前途要远胜过普通的新襄市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