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末风暴 > 六八七、新朝自有新气象(三)

六八七、新朝自有新气象(三)(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此事我倒是知晓,他曾说过,这两地传统太过根深蒂固,若是立都于此,难免百官会受城中的一些积习所染。”

对于燕京与金陵来说,都是古都之所在,也是国家精华之地,漫长的都城史给它们带来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同时也让它们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旧朝廷的贪官污吏们将一些积习传到民间,再由民间将它传给新朝。俞国振想要尽可能地避免这些积习的污染,只能另择一地为都城。

至于确定它们为三京。则是因为它们积淀的历史文化太多,适合作为文化中心进行保护。

紧接着是各个官员任命情况,先是中央的次辅任命,俞国振一共任命了四名次辅,将岸、王传胪、章篪、张正四人,其中章篪获得任命,最让人吃惊。这四名次辅除了章篪之外,都有十年以上主政地方的经历。俞国振很明确地说,未曾有十年以上的地方经历,不得入中枢充任中层以上官职,以此来避免那些幸进之徒和脱离地气只知道衙署斗争的“能人”。

而地方官员任命则甚为顺利,此时华夏领土广大,直辖之地便有五十四省,五十四名各省督抚、驻军总兵宣布出来。在座诸人中大约有三分之一便已经各司所职。崇祯看到这一幕,心中顿时了然。这次参与联席会议的剩余人等。大约就是中枢部、院的各级要员了。

正在这时,他听得下边广场一阵喧哗,有人大叫“出来了出来了”,他倾出身向那边看去,恰好见着几个文官在士兵护卫下将新的文告贴在公示栏处。

“方才是朝廷组成,已经让底下人议论纷纷了,现在应当是国号、首都与旗号吧,父亲会定国都于何处?”

这个问题因为俞襄的级别不够,所以他都不知道,因此他内心中也满是好奇。

而挤在广场上的左兴更是等不及,催促滕渔道:“如何,如何,都城是不是在金陵?”

国号为华夏,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以红边金底赤龙旗为国旗,这也不出人意外,但唯独这个都城之所,却让人吃惊。

俞国振并不蠢,如今便要在华夏推广选举制,结果必然是一场闹剧,对于搞什么分封,更是将有限的资源花费在内耗上的勾当。在俞国振看来,中央集权乃是治理一个大国必然的选择,即使是后世花旗国。其本质依然是中央集权,只不过集权的方式与华夏不同罢了——否则也不会有南北战争这样的事情发生。正是拥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故此其才能发动牧歌式的西进运动,才能在短短百余年间修出数十万公里的铁路。才能吸纳世界英才坐享两次世界大战之利。

“不是,不是金陵!”滕渔讶然道。

“那是燕京?”

“也不是,都不是,都城暂时不定,以上海为代国都,以燕京为北京,金陵为南京,西安为西京……为何会是上海?”

这个疑问不仅他有,几乎所有人都有。

便是联席会议的会场内,仍然有人在低声讨论这个问题,比如崇祯身边,沈犹龙便极为不解:“上海这些年虽然发展迅速,却不适为都,俞济民只以之为代国都,证明上海也不是他的最好选择,陛下,为何他不选金陵或者燕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