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新纪元1912 > 第108章 什么最重要

第108章 什么最重要(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就在心里对自己这般自语的时候,李子诚却听到穆湘玥在那里开口说道。

“谁能保证两年以后就会有很大的市场,现在咱们就像是拾漏一样,用分期付款去和外国洋行抢市场,等到他们反应过来之后,咱们一定会面对他们的倾销,到那时……”

“不用担心”

李子诚笑摆了下手,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市场大的很,只要这两年,咱们能撑下去,就能不用担心将业,咱们现在要专心办好下面几件事,一是到1915年元月,咱们要把铁路修到西安,这是重中之重,这样咱们的将来就能顺着铁路把沿线工业带的产品铺到陕西,甚至甘肃、四川,第二件事,就是港口,这两件就基础建设,交通不解决,商品就运不出去,设备也运不进来,第三件就是要把钢铁厂建好,生产设备需要大量的钢铁,嗯,还要建一家电解铜厂,生产电机还需要铜,第四件事,就是机械厂必须要尽一切可能扩大,第五件事,就是机车厂和造船厂,这两件也要抓紧时间办,这两个和铁路、港口是相辅相成的……”

对,就是日本一战前,由于日本国内利润先天不足,而从国外掠夺的利润又用于资本积累,使得利润率下降更为,为了使经济正常运转,日本必须不断从国外掠夺,日本商品,除在中国拥有特权同时用廉价而霸占一定市场外,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没有多少竞争力,其自身还需要从国外进口机器、引进资本,一战前,日本外贸连年入超,国家财政不足清偿外债利息而面临破产的境经。

而最后挽救日本的正是一战的爆发。一战的爆发为日本带来巨额利润,一是欧洲各国向日本大量订购军用品物资,二是欧洲各国忙于战争,而几乎停止商品输入,从而为日本商品在亚非扩展市场创造了机会,正是一战催生了日本工业的飞速膨胀。

脑海中浮现出大学时关于日本经济讲座时,那位讲师提起的日本经济发展起源,李子诚的眉头一皱,如果六合公司能迅速发展起来,工业产能迅速增加,便很有可能斩断日本的工业经济发展,那样的话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一战时,各国机械输出的停止,使得中国企业为扩充产能只能进口日本机械,而本国商品产能的不足,又促使国内只能放弃因二十一条而起的“抵制日货”,使得日本货占据了中国的市场,可以说,正是中国的市场滋养的日本工业,而最终,被中国市场滋养的起的日本,又为独占这一庞大市场入侵中国。

而反观中国,尽管欧洲列强由于集中注意力于战时生产以及运输船只短缺,减少了对中国的出口,从而为华资工业的扩大提供了一个机会。尽管及早向国外发出了设备的订单,生产设备仍主要来自国外使得大多数新工厂的开业不得不等到战争结束,订购的机器实际到达之后才开工,而这时却又恰好错过了宝贵的黄金发展时期,而战时积聚利润,又被工厂采购设备,资金的耗尽使得企业无法抵御战后外国资本的低价倾销,从而造成战后民族资本企业大量破产、倒闭。

接连一股脑的吐出公司未来两年要办的事情时,穆湘玥在合笔记录的时候,却把眉头微微一敛。

“这些工程要是办起,恐怕资金方面会有问题尽管公司的资金充足,但是如果要办这些事情,恐怕还是有些紧张,更何况现在公司还准备办一家银行,银行也需要占用大量的准备金,而且还有一系列的附属中小型配套工厂,资金充沛是保证工程进度的唯一前提,而且,”

穆湘玥又一次把话题转到了之前两人的争论上。

市场,正是市场改变了中国两国的最终命运。

假如说,六合公司现在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机械制造业,那么就可以在两年后,向国内企业提供足够的机械设备,这样便可以阻断日本机械的输入,而中国轻工业崛起的同时,又可以阻止日本轻工产品的输入,甚至可以向国外出口,在国外同日本货争夺市场,按照这种思路,就应该是……六合生产机械、国商专注轻工,两者一但合力,再加上国内抵制日货的大前提,日本工业经济根本不可能再有一战时急剧膨胀。

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假如说,中国的轻重工业都数倍于日本,那么日本还敢于入侵中国吗?

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一个连锁反应的时候,李子诚突然发现六合,不对,准确的来说是自己,自己现在即将开创的事业,不仅仅可以为中国打下一定的工业基础,甚至有可能彻底改变历史,挽救数千万中国人的生命

“对,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