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 第 56 章 明末下13

第 56 章 明末下13(第2 / 8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套制度下,皇帝成了实际上的掌舵人,内阁是出谋划策、整理文书的“师爷”,约等于我们今天的办公厅、秘书室、侍从室之类的机构。

所谓的阁老、内阁大学士,本质上还是“学士”,是词臣,是皇帝的政治秘书。

所以你们看,内阁的最开始的出身是和翰林一样的,他们都是一家人,弘治、万历两朝曾两次修《明会典》,就直接把内阁放在翰林院的下属。】

朱元璋狠狠点头,简直说到他心坎上了!

他心里就是这么打算废除宰相,瓜分宰相职责的。不然成天弄这么个“副皇帝”在身边,想变成权臣还不是轻而易举?

从这个时候开始,宰相等高官的升迁便有了两种路径。

一个是传统的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浊流迁转路线,一个是翰林学士型快速超擢的清流迁转路线。

“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这句话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张九龄说的,但跟张九龄同时期的奸相李林甫就完全没有州县的基层从政经历,走的都是“太子中允”、“国子司业”、“御史中丞”这种典型的清流路线,然后以“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银青光禄大夫”开始宰相生涯。】

【到了明代也是延续着这两条路。】

朱棣心里有些明白问题在哪里了,这个锅……怎么着都得算在他头上吧……

【而因为内阁这样的出身,所以它的选拔方式也是偏向于翰林院那种“做题家”的方式。

要先考中进士,才能取得入场券,更高级、更清贵的,那要属庶吉士。

庶吉士的选拔被称为“馆选”,一般是在进士科的第二和第三甲中进行选拔。一甲只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不用选,直接会被授予翰林修撰、编修的职务。

其实他觉得他的大胖儿子天天带着内阁那些人处理政务也挺好的,毕竟他自己在治政方面的能力有些欠缺。

【先说清流。

内阁的定位一开始也只是词臣,如果说的更准确一点,就是广义上的“翰林学士”,是纯粹辅助皇帝履行“代王言”的职能。

元璋当初废除宰相设置这些大学士顾问的时候,明明白白说的就是“辅官”。大明朝廷的政治运转,等于是把传统的宰相权力进行拆分。在明廷中,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批红权下放给司礼监、六部有政策执行和方案粗拟之权,科道系统有封驳监察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